凿壁偷光,凿的是什么“壁”?
2023-08-01 12:44:20 哔哩哔哩

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杂史《西京杂记》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人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之而读之。邑人大姓文不识,家富多书,衡乃为其佣作,而不求偿。主人怪而问之,衡曰:愿得主人书,遍读之。主人感叹,资给以书,遂成大学。”

匡衡自幼勤奋好学,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。邻居家有灯烛,但烛光照不到他家,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,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。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,家中富有,有很多藏书。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,分文不取。主人感到很奇怪,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。”主人听了,深为感叹,就把书借给他读,满足了匡衡的愿望。


【资料图】

长大后的匡衡凭借着过人的学识成为了大学问家,据说他最精通的是《诗经》与《孝经》,江湖上一时流传着“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。匡说《诗》,解人颐”的佳话,意思是,没有人会讲解《诗经》,还是请匡衡来讲吧。只要匡衡来讲授《诗经》,大家都能有所启发与见解。

在我国古时等级分明的封建时代,像匡衡这样出身非门阀权贵又没有背景的孩子想挤入上层社会,赢得皇帝高看几眼的难度不亚于上青天。

但是匡衡凭借着自身不断的努力成为了火爆一时的学者,在朝廷官员们的举荐下,成功地晋升仕途。当时正是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的西汉中期,匡衡凭借着对《诗经》独特的见解在朝廷中如鱼得水,平步青云,成为当时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典范。

幼年凿穿自家白墙的少年,透过贫苦与富裕的墙,凿出了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。来自隔壁家温暖的光,照亮了手中的书本亦照亮了明朗的前程。

故事至此,实为励志。可匡衡走上了另外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,他的人生彻底改变了轨迹。

据《汉书·匡衡传》记载,汉元帝刘奭赐给匡衡的封地本是三千一百顷,由于匡衡暗地里做了手脚,使得封地多出四百顷。换算一下,一顷为一百亩,四百顷就是四万亩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匡衡却依旧将其占为己有,年年税务老高依旧照收不误。从始至终,他知法犯法,沦为说一套做一套的”两面人“。

转眼来到了汉成帝刘骜即位,东窗事发,张潭告发了匡衡。刘骜一纸诏令将匡衡免除职位,贬为庶人,回到家乡后的他再也不是以前光鲜亮丽的匡衡了,背着不光彩的罪名在老家郁郁而终。

《诗经》有云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。

那个凿穿自家白墙的少年,长大后忘记了秉持的初心,有善始而无善终。

他最后凿穿的,是贪欲之墙。

相关新闻: